來源:
現如今,傳感器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角落,它能分析用戶日常行為,增加用戶與周邊世界的互動方式,通過一些常用的智能傳感器,可以大大提升生活的便捷性與安全性。傳感器還可以針對各類電器的工作狀態,并且對其進行管控,做到節能減排,降低家庭用電成本。雖然我國科技進步飛速,但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美國、日本和德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。在傳感器領域,一如中興在國際芯片巨頭的尷尬地位,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國產傳感器如何突破重圍?巨頭把持的傳感器領域目前,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由美國、日本、德國的幾家龍頭公司主導。美國、日本、德國及中國合計占據全球傳感器市場份額的72%,其中中國占比約11%。有研究機構預測未來5年傳感器復合年增長率為9.5%,2020年傳感器市場規模將突破1800億元。博世、意法半導體、霍尼韋爾、飛思卡爾、日立等傳統的電子行業巨頭,都把傳感器作為未來業務的主要增長點。中國傳感器市場中70%左右的份額被這些意法半導體、飛思卡爾等外資企業占據。中國本土企業市場份額較小,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漢威電子、大立科技、華工科技等。在全球消費類慣性傳感器(加速度計+陀螺儀)市場,意法半導體處于市場領導者的地位,2014年,占據 41%的市場份額。旭化成微電子、應美盛、博世緊隨其后,這四家慣性傳感器廠商占據了75%的市場份額。國產傳感器面臨的挑戰傳感器由敏感元件、傳感元件和轉換電路三部分組成。敏感元件可以直接感受被測量的變化,并輸出與被測量成確定關系的元件。敏感元件的輸出就是轉換元件的輸入,它把輸入轉換成電路參量。上述的電路參量進入基本轉換電路中,就可以轉換成電量輸出。從目前國產傳感器的發展來看,傳感器之芯是個大難題,傳感器在高精度、高敏感度分析、成分分析和特殊應用的高端方面與國外差距巨大,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%從國外進口,90%芯片依賴國外。國內缺乏對新原理、新器件和新材料傳感器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。同...
發布時間:
2018
-
05
-
04